孟京辉导演的《堂吉诃德》进国家大剧院演出前,在中戏实验剧场试验,传说3个多小时的戏因为“担心观众耐力问题”被压缩成了2个多小时。然而对于绝大多数还是冲着孟京辉,而不是“堂吉诃德”或者塞万提斯的观众来说,能让他们感到“孟京辉式”的快乐和忧伤,就足够了。况且,他们还看到了久违10年的郭涛大段大段的深情独白,看到了跟在《恋爱的犀牛》中妖娆的“红红”一样的杨婷。他们满足了。
这是《堂吉诃德》第一次搬上中国话剧舞台,全剧以“黑白插图动画”加旁白的多媒体形式作为开端,以堂吉诃德负伤回家和“烧书”的群戏作为表演的开始,3个月减肥20斤的郭涛把一个身着中世纪铠甲、形销骨立却又狂热追求理想的愁容骑士形象演绎得很是到位。尤其是满场的西班牙风情,在张武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大胆背景之下,在傀儡戏、方言、《白蛇传》等中国传统元素的巧妙融合下,红裙子舞起的探戈让异国风情分外销魂。虽然由于剧场的局限性,试演并不完美,比如多媒体画面的缺失、演员大段台词时回响太大、现场乐队没有登台等等,但在《堂吉诃德》400多年的底蕴和编剧康赫几易其稿的努力之下,并没有抹掉孟京辉风格的中国“堂吉诃德”,依然让到场为数不少的西班牙人“从400年前堂吉诃德的疯狂中,找到自己生活的忧伤和甜美”。孟京辉又成功了。
不过看样子,这是孟京辉的成功,而不是《堂吉诃德》这部经典巨著的成功。放眼看去,如今的舞台大多是纯粹的搞笑娱乐戏,经典名著已经乏人问津。而在“减压”、“放松身心”、“快速回收成本”、“白领就爱看搞笑戏”等光明正大的理由的威胁下,经典文学名著进入现代中国舞台的可能,更是越来越小。
是经典不再有市场了吗?还是泛娱乐化时代,人们的消费热点只能盲目地追逐所谓潮流?流行没有错,但流行对一个戏剧从业者来说,只是人生成千上万顿饭里的一盘开胃小菜,馒头和米饭才是主食,真正经典和传世的作品才是正道。
就在孟京辉的《堂吉诃德》上演前,年过80岁的导演徐晓钟将歌德经典名著《浮士德》搬上了国家大剧院的舞台。徐晓钟擅长的旋转舞台再次呈现,许承先和周野芒的表演炉火纯青,连《潜伏》里“晚秋”朱杰扮演的甘蕾青都是那么有歌德原著的韵味,将近3个小时的演出,整个戏的节奏和张力都显出了原著的气质。
上世纪80年代,《雷雨》、《茶馆》、《推销员之死》、《樱桃园》、《这里的黎明静悄悄》等等火爆舞台,中国的话剧无论从演出剧目还是观众人数,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。之后的实验话剧虽然红火,却再无之前的盛况。然而近几年的情况有了很大改变,话剧明显升温了,却大都是年轻人在“撑门面”。林兆华导演曾说:“我觉得应该让观众选择戏剧,不要让戏剧选择观众。”他这句话,其实很严肃。即便原创乏力,也不能总做一些烂戏来把刚要蓬勃的市场给毁了吧?对于戏剧从业者,或许还是像林兆华导演说的一样,“我们今天应该鼓励戏剧家来创作传世的作品。”